我國當下老齡化正不斷深化,各地民政聚焦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工作,統籌推進老舊小區分類改造,提升居住品質,促進職住平衡。社區適老化改造要注重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加強適老化改造設計管理,突出加裝電梯、公共環境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環境建設等重點任務,統籌養老、助殘等相關政策,鼓勵“物業服務+養老服務”。
事實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那么,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如何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如何對接“銀發一族”的社區養老需求?勁松模式、清河樣本、昌平經驗……在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方面,北京走在了全國前列,各區總結出了“因地制宜”的模式和經驗。去年5月,北京率先發布了《關于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實施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出適老化改造“菜單”,為適老化改造提供了參考標準。在北京老舊小區的適老化改造方面,特別注重的是“內外結合”和“社區配套”。以北京海淀區南二社區為例,這是北京市首個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試點,由海淀區政府出資,從適老居住環境、出行環境、健康環境、服務環境、敬老社會文化環境營造五大方面進行適老化改造。

▲洗澡椅
在室內適老化改造方面,南二社區對小區內99戶80歲以上老人和重度失能老人家庭進行家庭居室適老化改造,包括配置防滑墊、感應夜燈、連續手把、洗澡椅等方便老人自理的設備,還配置了智能設備,實現就寢、習慣化動作、如廁、洗浴等數據實時監測,如有異常,老人家屬和醫護人員可在第一時間獲悉。

▲浴室防滑墊
同時,在社區配套方面,南二社區注重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補齊了便利店、理發、家政、洗染、維修、末端物流等八項基本便民服務功能。從2019年改造至今,南二社區這種“內外兼備”“軟硬件結合”的做法成了北京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的樣本和成功案例。

▲感應燈
繼海淀南二社區后,在朝陽區政府的支持下,朝陽區勁松小區引入社會資本用于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更新,并形成了“勁松模式”。
“勁松模式”開啟了多重意義上的創新,探索出了一條“區級統籌,街鄉主導,社區協調,居民議事,企業運作”的“五方聯動”機制,對老舊小區引入社會資本力量具有示范性意義。不僅如此,在引入物業時,勁松小區率先以“先嘗后買”的理念,以“先服務,再體驗,后收費”的原則,讓居民感受到環境與服務提升的切身變化,從而更容易接受自主向物業繳費。

升級改造后小區
推進老舊小區的適老化改造具有迫切性。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占比達18.70%。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就“加快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議題提出建議,加大籌資力度,推動適老化改造多元化籌資。地方政府應加大適老化改造投入力度,并應多方努力,形成合力,積極為適老化改造創造政策環境。目前,老舊小區的適老化改造側重點是社區外部,而缺乏對老年人室內的改造,比如取消高差,防滑、無障礙扶手、適老家具等設計,甚至到智能化的硬件設施等。有一些改造需要室外和室內同步考慮,比如老舊小區衛生間地面存在高低差,老人出入不便,最好從系統解決,進行老舊小區衛生間主立管改造,從而降低高差,減少老人跌倒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