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電話:18011846825
公司座機:020-84265726
服務熱線:400-000-9932
工廠展廳: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明二路102號
總部地址:廣州市白云區廣州民營科技園科泰一路2號產業互聯網創新中心A棟7A樓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而這昔日的“一寶”,如今卻成了一些家庭的“一難”。
人口老齡化嚴重的當下,養老護理行業普遍存在技能粗糙、無證上崗、“護工荒”、社會認同感不足等問題,如何能妥善照料“一寶”,難倒了無數家庭。
需求旺盛、缺口巨大,站在風口前的養老護理行業距離國家所提倡的“老有所依”究竟還有多遠?
野生護工遍布
護理員隊伍建設迫在眉睫
深夜11點的急診病房里,護工苗大姐還在病床邊守著,床上躺著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也是苗大姐雇主的母親。“這家雇主是通過中介找到我的,工資按天結算,260元/天,我到手170元/天。”苗大姐告訴記者,自己從前在頤和園、故宮當導游,當護工不足1年。
當被記者問及是否考取過相關護理執照時,苗大姐一臉茫然:“干這個還要考證?我手里只有導游證。”盡管苗大姐手腳麻利,也會時不時地關注病患的需求,但她未經任何培訓就上崗也是不爭的事實,而眼前的苗大姐也僅僅是市場上眾多野生護工之一。
野生護工遍布,既暴露了市場監管的漏洞,也令人看到了養老護理行業護工的巨大缺口。
“養老機構的護工數量短缺、流失率畸高,且多數是50歲上下的來自農村的女性,缺乏護理的專業技能,甚至不會讀體溫計、不知道速效救心丸的使用方法。”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部分代表委員十分關注養老的話題。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業服務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癱療養院院長楊震生指出,加強護理人員隊伍建設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加強技能培訓
養老服務業水平亟待加強
為解決養老護理人員職業技能欠缺的問題,日前,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起草了《養老護理員培訓大綱(征求意見稿)》(以下稱“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表示,培訓對象為準備或正在從事老年人生活照料、護理服務工作的人員,培訓方式為理論知識培訓和實踐技能培訓相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見稿提出,培訓大綱將以《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為依據,以職業技能和掌握的知識為核心,兼顧理論性和實踐性。理論知識培訓主要包括與養老護理相關的職業道德、基礎知識、生活照護、基礎照護、安寧服務、康復服務、心理支持、照護評估、質量管理及培訓指導等內容。實踐技能培訓主要包括與養老護理相關的生活照護、基礎照護、康復服務、心理支持、照護評估、失智照護、安寧服務、質量管理、風險應對及培訓指導的技術要點。
據苗大姐介紹,她看護的老人基本都在80歲以上,身體患有各種疾病,有的甚至不能自理,特別是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老人,比較難溝通,“有時你為他好,他不僅不理解,甚至還要罵人、打人。”苗大姐也有一肚子的苦水。
對于類似苗大姐這樣的護工而言,僅僅機械地完成各項護理任務已遠遠不夠,而是要在護理過程中傳遞更多的關愛與善意,這才是更高質量的服務。同時,對護理員們來說,他們也需要化解工作給自身帶來的負面情緒,經過專業、系統地培訓后,護理員自身的負面情緒要學會釋放和紓解,并不斷從外界汲取正能量,再傳遞給看護對象,形成一道積極、正面的閉環。
提高社會認同
完善制度把握新風口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5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8.1%,根據預測,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在2025年將突破3億,2033年會突破4億,2053年將達到峰值4.87億,1/4的中國人口將高出65歲,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預計在2055年前后到達最高峰。在本世紀后半葉期間,老年人口規模則將一直穩定在3.8億至4.0億之間。這也意味著,社會養老負擔重的同時,養老服務產業也或將成為新的商業競爭跑馬場。
據調查,我國養老護理員目前的需求量約為1300萬,而實際從業人員卻不到30萬,缺口巨大,養老機構普遍面臨養老護理員難招難留的難題。
“養老服務人員的流動性大,隊伍極不穩定。甚至很多人和游擊隊一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養老服務行業資深從業者丁陽向記者反映,據他所供職的機構統計,養老護理員年平均流失率在30%以上,部分地區高達50%,“護工荒”問題時有發生。
對此,江蘇省南通市佰仁堂常青樂齡護理院院長助理李楠楠建議,亟需提高養老護理工作的社會認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養老服務領域,還應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與管理相關專業和課程,通過訂單培養、共建實訓基地等方式,實現教學與就業無縫對接,吸引一批學歷高的年輕優秀人才加入養老服務隊伍。
而目前,全國各省市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立法修訂養老領域相關條例,山東、河南、貴州等地也都紛紛出臺養老服務政策,完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社會服務制度,同時也寄希望于通過完善相關制度來填補養老護理人員素質、技能欠佳的行業漏洞。
此外,丁陽也指出,除了完善制度外,相關監管機構也應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只有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我們這些民辦的養老護理機構才能按照軌道有序經營。”
來源:中國城市報